白居易的"莫悲金谷园中月,莫叹天津桥上春.若学多情寻往事,人间何处不伤神."是什么意思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2 06:05:35

莫悲金谷园中月,
莫叹天津桥上春;
若学多情寻往事,
人间何处不伤神。
——白居易:《洛中春感》

天津桥
公元605年,隋炀帝迁都洛阳后,在周王城以东、汉魏故城以西]8里处重新选址营建洛阳城,在洛水两边重 建方圆73华里的东都,唐代延用并扩建。隋唐东都洛阳城是洛阳古城史上最鼎盛时期,也是当时的东方世界大都市之一。它东逾涎水,南跨洛河,面对伊阙,西滨涧河,北依邙山。与正方形的西都长安城相比,洛阳城的布局则没有那样规整,从空中俯视似乎有点歪斜。洛水从东向西流,在市街中央穿过,河上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几座桥。整个洛阳分宫城、皇城和外郭城,城区的西北部有宫城和皇城,宫城是天子的官殿,皇城是官府办公的场所,两城合在一起统称内城。市内道路整齐,贯穿全市。市内分成一百零三个坊,每个“坊”是边长为三百步(约四百四十一米)的正方形,全城面积,用今天的计算单位来计算,约五十平方公里。洛阳城是隋炀帝即位后,二百万壮了用了十个月迅速建成的。由于受地形的限制,字文恺在设计洛阳城时,果断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,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,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。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银河,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“紫微宫”,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,叫“天津桥”,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,在这儿停、发驶往银河的船。
隋时,洛阳的漕运已经非常发达,大运河的开凿,以洛阳为中心,西到长安,东至海,南达余杭,北抵涿郡,水上交通极度为便利。而洛阳城内更是渠道如网,处处通漕。北市开一新潭,“天下之舟船所集,常万余艘,填满河路,商贩贸易,车马塞满。”洛阳已成为当时极度为繁荣的国际贸易大都市。正是为了保证在洛水两边重建东都的物资供应,在洛水上兴建了天津桥。这座用铁链联结大船构成的浮桥长达500 米左右,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浮桥,也是我国首次记载用铁链联结大船只的桥型。为了能使形体高大的楼船顺利通过,桥还可以自由开合。这在我国古代建桥史上无疑是个了不起的创造。天津桥桥北与皇城的端门相应,桥南与长达十里的定鼎门大街相连,成为隋朝东京都城南北往来的通衢。唐时重建为石基桥,又称洛阳桥,桥长三百步,宽二十多步,涂朱红色,桥上原有四角亭、栏杆、表柱,两端有酒楼、市集,从早到晚,人来车往,熙熙攘攘,络绎不